电话:029-87679000(总机)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西五路157号

邮编:710114

网址:www.2yuan.xjtu.edu.cn

国际版| 员工版| 进入旧版|

刘亚乐/夏育民教授团队揭示TWEAK调控寻常型天疱疮炎症反应的关键机制

时间:2025-11-06   作者:科研部   责编:杜维     来源:     阅读:

寻常型天疱疮(PV)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,其核心病理特征为抗桥粒芯蛋白(Dsg)自身抗体(PV-IgG)触发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,最终导致皮肤和黏膜广泛水疱形成。尽管PV-IgG被认为是致病始动因素,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后续放大的炎症反应在组织损伤及病情进展中具有关键推动作用。然而,这一炎症放大过程的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。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(TWEAK)作为一种多效性炎症因子,是否参与PV的炎症进程及其作用机制,是理解该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科学问题。

近日,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亚乐/夏育民教授团队在皮肤科权威杂志BrJDermatol(IF=9.6)上发表题为“Tumor necrosis factor-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 (TWEAK) i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pemphigus”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系统揭示了TWEAK在PV发病过程中促进炎症反应的关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,为深入理解PV的免疫炎症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。

研究团队通过对60例新发PV患者及55名健康对照者血清进行分析,发现PV患者血清中抗Dsg1抗体水平不仅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(PDAI)呈显著正相关,还与TWEAK、IL-6、TNF-α等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CCL5、CXCL8水平密切关联,提示全身性炎症状态与PV严重程度密切相关。进一步对患者皮损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显示,病灶局部存在TWEAK与PV-IgG的显著共表达,并伴有大量中性粒细胞、巨噬细胞及T细胞浸润,从组织层面证实了局部免疫炎症失调。

在机制层面,研究通过体外细胞模型深入阐释了TWEAK在PV中的核心作用:其一,TWEAK可增强PV-IgG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桥粒内化,直接破坏细胞间连接,促进水疱形成;其二,PV-IgG能够诱导角质形成细胞高表达TWEAK,进而促进IL-6、TNF-α、CXCL8、CCL5等关键炎症介质的表达上调。上述结果提示TWEAK处于PV炎症环路的核心枢纽位置,不仅参与炎症信号的放大,也直接加剧细胞间连接的破坏。

图片1.png

该研究首次在PV中系统揭示TWEAK的炎症调控功能,阐明其在连接自身抗体与炎症效应中的桥梁作用,不仅深化了对PV发病机制的理解,也为开发靶向TWEAK信号通路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。

该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彭雪婷,通讯作者为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夏育民教授与刘亚乐副研究员。

图片2.png

彭雪婷,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。研究方向:自身免疫性疱病发病机制。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篇,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,主持校级项目1项(项目编号:xzy022024015)。

图片3.png

夏育民,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、主任医师、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,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、研究员等工作。现任二附院科研部主任、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(含重点项目1项)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。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、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、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等。在Cell Mol Immunol、J Am Soc Nephrol、J Autoimmun、Gut Microbes、Br J Dermatol等SCI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。

图片4.png

刘亚乐,西安交大二附院皮肤病院主治医师、副研究员、学术型博士生导师、陕西省科技新星。曾在美国UCSF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。研究方向:自身免疫性疱病发病机制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;参与发表SCI论文40余篇,其中以第一/通讯(含共同)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,包括Sci Immunol、Cell Rep Med、Cell Mol Immunol、Br J Dermatol和J Autoimmun等,被超1000余次;以第一完成获得2024年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。

文章链接: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bjd/advance-article-abstract/doi/10.1093/bjd/ljaf437/8314253?redirectedFrom=fulltext

分享到: